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果敢是什么意思(浅析缅甸果敢的历史与现状)

一、果敢与果敢族

缅甸果敢地处缅北萨尔温江东岸,面积约为2700平方千米,与我国云南省临沧市的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以及保山市的龙陵县接壤,人口约22万,其中90%以上为果敢族,以汉语为官方语言,保持着汉族的文化传统。

关于果敢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果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殖民统治者引用的新名,来源于科干山的音译;“果敢”二字系由掸语变音而来,“果”是掸语的九,“敢”是户口,意思是这个地区由九户人家组成;以中文释义,果敢则为果断、敢为的好词句。不管其名称的来源如何,至少70多年来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专用名字。

果敢地区原为中国领土,秦时为哀牢地,东汉时为永昌郡,东晋南朝时属宁州永昌郡,唐朝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朝大理国时属永昌府,元代时分属云南行省的镇康路和孟定路,明代分属永昌府镇康州和孟定府。

果敢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大西军”支持下举旗反清,兵败后一路出逃,退入缅甸。清康熙十八年(1661年),清朝平西王吴三桂率师临江,缅王莽白将朱由榔送交清军,次年4月,“吴三桂以帛进帝,帝遂崩”。朱由榔的部下随从,除少量降清之外,大部分俱逃入科干山避难。其后,清朝在今腊戌附近设立“木邦宣慰司”,命其世守其地,但清政府毕竟鞭长莫及,难以切实治理,实际上成为“化外之邦”。

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1886年,中英双方缔结《中英会议缅甸条款》,中缅边界问题由此产生。1894年,中英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明确规定科干为中国领土。但在1897年签订的《中缅条约附款》中,英国从中国手中夺去了科干等地。

1935年,中英会商南段未定界有关事宜,成立“中英滇缅勘界委员会”并着手开展会勘工作。1942年日本侵占缅甸后,果敢土司杨文炳宣布抗日,并带子杨振声入境,在昆明被云南省主席龙云接见,到重庆被蒋介石召见。因抗日有功,杨文炳在1947年获得英皇乔治六世颁发的OBE勋章一枚、奖状一张。


果敢族是英国殖民统治者在统治缅甸时给予果敢地区汉族的称呼,缅甸独立后接受了这一遗产,果敢地区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绝大多数人操汉语云南方言,在1983年被缅甸政府正式定名为果敢族,为缅甸135个民族之一。

果敢族主要由6次大的人口流动所形成:一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商人马帮的后裔;二是追随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逃亡并流落其地的官兵后裔;三是明末清初由应天府先迁居大理再迁居果敢的上元县柳树湾大石板人杨高学的后裔;四是二战时期流落当地的国民党远征军、四、五十年代溃败逃亡缅北的国民党将士及其后人;五是缅甸共产党统治前期到果敢参加缅甸共产党的中国知青及相关人员;六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商、打工和逃避犯罪打击等各种因素定居果敢的中国移民。

不难看出,虽然果敢族人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但其构成和来源比较复杂,对中国有文化认同但无政治法律身份。同时,他们没有形成对果敢族的民族认同,多数果敢人因为没有取得缅甸的公民身份证,对缅甸既无国家法律身份也无文化认同。


果敢士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