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年间,有一位医术超群且心胸宽广的医者,名叫张仲景。他不仅医术高超,更有一颗关怀天下苍生的大爱之心,他视百姓疾苦如己痛,无论灾难多么严重,总是尽自己最大所能施医赠药,带去一缕生的希望。
有一年,瘟疫肆虐,生灵涂炭。那时的张仲景,在长沙为官,于是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一心一意为民众解除病痛。
退官回乡后,张仲景发现许多乡亲们都因严寒受苦,耳朵冻伤,他心如刀割。不忍看到这一幕的他,立刻采取行动,像当年在长沙一样,在南阳东关的空地上支起了医棚,为那些穷困潦倒的百姓免费治疗伤寒。
张仲景为这疗伤的良药取名“祛寒娇耳汤”,以羊肉、辣椒及各种驱寒药材煎煮,然后把食材切碎,巧手包裹以面皮,形成耳朵模样的汤食--“娇耳”。每个走到医棚前的病患,都能得到两个“娇耳”和一碗热腾腾的汤,不仅身体渐感温暖,连心灵也被这份关怀所触动。
面皮包裹下的羊肉馅,送入百姓口中后,病痛渐渐痊愈,这便是后来关于饺子的由来。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人们不仅是庆祝新春的到来,更是纪念张仲景的医治恩情,会在冬至和年初一时吃一种名为“饺耳”、“饺子”的食物,之后逐渐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
饺子的名字和形态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古代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的“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的“馄饨”,唐代的“偃月形馄饨”,宋代的“角子”,元代的“扁食”,直至清代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饺子”。
这一食物伴随着岁月的流转,逐渐转变成了人们共同喜爱的传统美食,每一个名称的背后,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文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