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这个典故出自晋惠帝司马衷,就是司马懿的重孙子。
故事说的是有一年闹了饥荒,没有粮食吃的百姓扒树皮,吃草根,更有甚者为了填饱肚子去吃观音土而被活活胀死。(纯属天灾,在那个时代天灾甚于人祸)
消息依次层层上报到了皇帝这里,皇帝是个善良的人,在得知这种消息后很是为他的百姓们担忧。(消息能一层层报到皇帝那,说明当时从最底层到最高层的信息流通还是顺畅的,只不过那些奸臣为了自己的利益喜欢报忧。诸君可以细品!)
苦思冥想后对着身边的人问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意思就是百姓没有米粮可以充饥,为什么不去吃肉糜粥呢?(说明这个皇帝虽然高高在上,深居宫中,对百姓的生活疾苦不了解。但他绝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傻子:他知道人是铁饭是钢,所以主食不能缺,当他说出“何不食肉糜”这话是经过他思考得出的结论,即暂时吃不上粟米,那么可以先用肉糜替代啊!因为官员只是汇报百姓没有粮食吃,没说没有肉糜吃)
再来看看司马衷所处的时代:
一、先是贾后贾南风乱政;二、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贾后乱政是因为司马炎感觉司马衷不适合当皇帝,但孙子却令他刮目相看(像传说中的康熙看乾隆,其实在康乾盛世阶段,作为哑铃中间的把手雍正才是真正实心的坚固的,而康乾这哑铃二端的球看上去庞大,其实多少有点空心)。于是就为他配置了大门阀贾家的聪明才女贾南风,希望她能辅佐好司马衷,顺利的把帝位交接给自己的孙子(如果汉在唐之后,那么司马炎看到武则天这个前车之鉴应该就不会这么安排了,但历史上对拱手把权力交给武则天的宋高宗评价却要比司马衷褒很多了)。
八王之乱就是司马炎的其他八个儿子一起造反抢帝位(是不是有点康熙年间的八王夺嫡?只不过是有康老爷子亲手摆平了大部分,余下靠雍正大帝继位后恩威并施搞定的)。一共持续了6年,前四年里虽战绩不佳,但最终司马衷还是平定了叛乱。只不过因为前期贾后乱政,使得久未亲政的他并没有多少人才可以使用。但也可以证明司马衷虽然不是大才,却也绝不是碌碌无为之人。
还算光明的局面在第四年七月发生了改变,司马衷率军讨伐司马颖却不幸战败,身中三箭(真正的御驾亲征,还是第一线,不然怎么会身中三箭?)。而就是这样的时刻,司马衷想到的不是自己,却是请求叛军放过挺身保护自己的侍中嵇绍(是不是仁慈的君主?)。怎奈残忍的叛军并没有听他的,嵇绍的血溅了司马衷一身。事后,司马衷将染血的御衣珍藏了起来,对左右的人说:“此嵇侍中血,勿去(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此后,司马衷才彻底沦为傀儡,直至死去。
如果他胜利了,那么加在康乾大帝身上的那些溢美之词是不是也会在他身上出现?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他不幸出生在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所面临的局势远远比康乾时期险恶:后宫乱政、藩王造反。试想这两件事情又有哪几位皇帝可以玩得转呢?强如汉高祖刘邦,照样有吕后乱政的时刻,一代雄主赵匡胤死后还不是被弟弟夺了江山。
所以生不逢时的司马衷并不愚钝,相反他的仁厚之心是历代君王中所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