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城北约3里处,有一个叫毛官营的普通村子,村内有毛姓人家110户,453人。据中国毛氏研究会认定,毛姓人家的始祖就是历史上的毛遂。距村子西北15公里有毛遂的墓冢,其墓冢高大,被邯郸市永年区列为“平干八景”之一,称之为“毛遂高峰”。

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赵国人。他是一个传奇般的历史人物。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以生动的笔墨传写了毛遂的传奇事迹:在赵国被秦军围攻的危难之时,毛遂自荐而行,随同平原君出使楚国,在平原君同楚王订立盟约半天无结果的情况下,毛遂挺身而出,威言并加,表现出大智大勇,超群不凡的才能,从而说服了楚王,派兵解救赵国之危。从此,“毛遂自荐”的传奇故事流传后世。

这个传奇故事,衍生出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毛遂自荐”。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挑出19人偕从,但不满 20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出使楚国本没挑选毛遂偕从,毛遂自我推荐自告奋勇,强烈要求一同前往。“毛遂自荐”这个成语由此衍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述毛遂偕从平原君出使楚国,写的是栩栩如生,读来脍炙人口。文中不只衍生出“毛遂自荐”这一个成语,也是另外6个成语的典源:
“脱颖而出”,源自:平原君说:你在门下三年了,没发现你有啥才能,不能去。"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便逢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毛遂以囊锥自喻,说如果让他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
“歃血为盟”,源自:,在平原君同楚王盟约半天无结果的情况下,毛遂不顾阻拦,佩剑登殿,对楚王晓于联盟之利害,威言并加,致使楚王诚诺出兵救赵,此时,“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 。歃血:古代订盟的一种仪式,就是口含牲畜之血或蘸血涂于嘴边,表示诚心诚意地订立盟约。
“三寸之舌”,源自:毛遂说服楚王当场签订派兵救赵的盟约回到赵国后,平原君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以此夸奖毛遂的能言善辩,极有口寸。
“九鼎大吕”,“一言九鼎”和“言重九鼎,源自:毛遂的突出表现,让平原君自以为不善相士,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夏朝时铸的象征九州的鼎;大吕,青铜铸的大钟。“九鼎大吕”比喻分量重,力量大。引喻到“一言九鼎”、“言重九鼎”中表示说话极有分量。
在史料中,于毛遂其人相关的还有一个可笑的成语:“毛遂堕井”,源自:晋·葛洪《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堕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这里记录了一个不可靠的传闻,平原君不知真相非常悲痛,可见毛遂在平原君心中的位置很高,毛遂为赵国做出的贡献之大。

毛遂,虽然只是平原君门下的一个普通的门客,但他的大智大勇,他的爱国之情使后人无不为之敬仰。同时,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对毛遂形象的生动描述,以及简短的传记却源引出七个成语,可见司马迁的《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的卓越成就和崇高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真不愧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