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它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由来
中元节起源于古代,据说是为了纪念古代传说中的“中元盛会”,也就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中元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农耕文明时期的秋尝祭礼。
按照儒家的礼制,秋天要对祖先进行秋尝之祭。所谓“尝”,是指请祖先品尝当年秋天成熟的新鲜粮食谷物。这既有对祖先庇佑丰收的感激,也有以不敢独享食物的举动向祖先表示的敬意。
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中元地官清虚大帝的诞辰,这一天地官会下降到人间,定人间善恶。道教的中元节活动包括道士诵经和超度亡魂。
佛教的中元节称为盂兰盆节,起源于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用盂兰盆装满食物供奉其在地狱受苦的母亲,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佛说盂兰盆经》,于是佛教徒每年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会超度亡灵。
中元节传统习俗
古时,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
1、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会准备好瓜果、糕点等物品,同时烧纸钱、纸扎等物品祭祖。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一般在7月底前傍晚时分举行,是中元节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2、放焰口
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作“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住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
3、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用木、纸、荷叶等做成荷花形状,中间点上灯盖或者蜡烛,有的还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放于水中,任其漂流,为的是给亡魂照明引路,让他们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
4、面塑
七月十五日前,民间妇女会盛行面塑活动,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的实际人数,给每人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羊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要捏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年年有余。
5、抢孤
闽南地区在中元节这一天有一个特别的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于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让众人同爬旗柱,先抢到旗子、物品的人获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
6、斋田头
《清嘉录》中记载,苏州农家会在中元节的时候祭祀田神:准备粉团、鸡黍、瓜蔬等,在田间的十字路口拜两次,然后向田神祷告。
中元节不仅是祭祖和超度亡魂的日子,也是人们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的时候。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